遂宁刨谭建材有限公司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王術新:氫能與燃料電池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
發布時間:2023-08-25 16:00:00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王術新:氫能與燃料電池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王術新作主題演講

  8月25日,由中國電池工業協會、電池中國網聯合主辦的“2023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應用國際峰會”在中國上海隆重舉行。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劉寶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彭蘇萍、中國科學院院士孫世剛、上海市嘉定區副區長李峰等出席峰會,來自行業主管部門、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鏈知名企業,以及外賓代表共300余人與會。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教授王術新在會上作題為《氫能與燃料電池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演講。

  以下是發言內容實錄,未經嘉賓審閱:

  王術新:各位嘉賓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在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想法,我是來自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大學的王術新。

  我的匯報從四個方面,人才需求、人才分布、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四個主題。

  首先匯報的第一個是人才需求的情況,目前從企業角度來講,氫能與燃料電池的人才是很匱乏的,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現在的大學本科層次以上的,開設專業的高校目前只有華北電力大學一家,也就是說現在能培養的只有一家,但是今年教育部新批準了3所學??梢蚤_設這個專業,北京化工大學、安徽工業大學和鄭州輕工業大學。

  這3所學校今年開始招生以后,也要4年才有本科生,碩士和博士那個時間就會更長了。所以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現在本科層次以上的人次是很緊缺的,剛才理事長也講了這個問題。

  氫能相關的產業和行業需要進行發展,人才的問題怎么來解決呢?對企業來講現在氫能的專門人才是暫時沒有的,怎么辦?我就從相關的專業里面來招,現在比如說車輛、化工材料,這些專業現在招了大量的畢業生,但是招這種畢業生帶來的問題在哪里呢,這些學生畢竟氫能專門的科班人才,招了這部分人才以后,企業不能夠拿過來就用,還需要進行二次培養。

  在二次培養過程當中,帶來的問題主要就是培養周期長,成本還高,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問題,不是說所有的企業自身具備二次培訓的能力,它的培訓體系是不健全的,所以說對企業來講,它更希望有行業協會或者專門的機構來組織技術培訓,培訓好的人才企業拿過來直接用,這是最方便的。

  同時企業也希望高校端能夠更多地開設這些專業和一些專業化的課程,只要把人才培養的數量提高了以后,質量才會慢慢地提升。只有本科生多了以后,后面才會培養碩士和博士,只有高層次人才數量和質量都增加,才會推動我們氫能與燃料電池整個專業的發展。

  從人才的領域來看,我們緊缺的碩士,整個上游、中游和下游都缺,至于說上游來講可能在儲氫系統的開發,材料應用的工程師,氫儲運和氫安全方面,人缺的比較多一點,這個已經都圈出來了。

  在我們產業鏈的中游來講,我們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集成以及系統應用這方面的工程師是比較緊缺的,包括電堆、雙極板和膜電極開發的工程師,以及燃料電池系統的標定、功能開發等等這些工程師。

  在產業鏈的下游,新能源產品的設計、燃料電池工程師和動力系統集成的工程師這塊也是很缺的。實際上從我們的產業來講,最緊缺的是把我們整個產業鏈支持多具備的這種領軍人才,復合型人才,產業化人才和研發人才是非常短缺的。

  那么我們從領軍人才的背景分布來看,有化學背景的,我們前面講到招化學的、材料的就這么來的,化學背景30%,材料背景20%,機械的17%,這3個專業就占了我們整個氫能領軍人才里面的2/3。

  從右邊這個圖看人才培養的背景,70%是國內培養的,只有30%是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這個30%又集中在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日本這些氫能產業和技術水平發展比較高的國家,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我們國內氫能整個產業的發展是比較晚的,整個產業目前來講還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我們現在薪資待遇方面,沒有非常有吸引力的一點,這個人才就不太可能,特別是海外高層次人才不會來到我們這個行業,吸引力不夠。

  另外一點,我們國內從事氫能與燃料電池相關的企業,它的國際化程度不高,我們跟國外之間的院校也好,企業也好,他們交流和合作太少,人家對我們不夠了解,也沒有建立深厚的感情,所以說這部分人也不會怎么回來。

  下面再介紹第二個方面,就是我們現有人才的分布情況,從這個方面簡單的一個表格來看一下,上市公司的占比6%不到,從業的人員占了85%左右,也就是說我們整個氫能的相關產業人才,更多的是聚集在上市公司里面。再看下面的新能源領域,七大行業最緊缺的技能人才,我們看氫能這塊從業人員的特點,總體來講學歷是偏高的,但是年齡比較小,工作經驗相對來說少一些,這個跟我們氫能的產業是個新興產業,同時具有發展潛力這個特點是相吻合的。

  這就是我們產業鏈整個的人才情況,剛才已經介紹了我們的人才更多集聚在上市公司里面,而這部分上市公司更多的又集聚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川渝鄂這幾個地區,我把深色的給它標注出來了。

  另外這部分人才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均衡型的,這個典型的代表就是上海和廣東,這兩個地區產業鏈的上中下游的人才都是均衡發展的,相對來說這兩個地區好一點,其它的地區可能一兩個方面有強項的,我們叫比較優勢型。比如說我們的陜西、山西、北京它主要是上游的,江浙和山東這塊就是上游和中游的人才比較多一些,福建主要是下游的一些人才。

  我們整個從上市企業來看一下,上游的產業鏈主要是制氫、儲氫和加氫這一塊,這部分人更多的是聚焦在華北地區,具體的每個地方多少人我就不和大家介紹了。產業鏈的中游主要聚焦的是原材料和系統的集成,這部分人更多的是集中在中東部地區。

  在產業的下游主要聚焦的交通領域、工業及農業領域以及建筑領域,這部分的人更多的是整車廠的注冊地會更多一些。這個是國內城市里面的排名,就是從業人員,上海、蘇州、深圳和廣州,另外相應的企業也是這幾個城市排名靠前。

  第三個匯報一下相關的專業建設的情況,目前來講國內開設氫能科技與工程的學校,我剛才講只有一個學校目前在招生,相關的化學和材料各位請看一下,加起來有800多家,如果把這個動力工程加進去就是1000家了,相關的人還是比較多的,只是專業的人才相對來說欠缺一點。

  另外專業設置方面,北理工也好,浙大、武漢、中科院等等,相關的這些專業里面開展了很多化學材料相關的,最后這個就是我一直在強調的氫能科技與工程的這么一個專業。

  這個圖就是我們國內目前來講科研院所以及我們的這些平臺,它所在的省份分布情況,更多的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其中長三角地區是最為密集的,當然這個也跟我們長三角地區產業分布區域是相吻合的,因為這個部分的產業越發展,它的人才需求越大,我們相應的院校培養的人才就有地方去,好就業。

  同時這個產業的發展,企業多了以后,我們學校的實習包括利用他們的一些場地,校企合作這個也更加方便,所以便于解決人才培養的問題。這個是我們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的情況,職業院校開設的叫氫能技術及應用,大家看一下在目前來講國內已經有十幾家職業院校已經開展相關的專業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們剛才講的長三角這個地方發展得非常好,特別上海這個方面應該說是比較領先的,但是沒有一家是上海的。在上海這個地方我們更多的需要來開設相關的一些專業情況,這個是國內的一些地市級的行業組織,從這個上面可以看出產業發展比較好的地方,一定會有行業組織,大家想相互之間就可以抱團,也可以是相互之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通過行業組織,回過頭來我們又可以幫助企業的發展。

  最后一部分,匯報一下人才培養的問題。從高校來講我們剛才講的現代人才非常短缺,為什么高校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第一個原因,我們剛才講的整個產業是處于運營階段,規模還不是足夠大,主要的問題就是薪酬方面沒有特別大的優勢以后,你對從業人員的積極性是不夠的,人家是不太愿意到你這個行業來,因為這是一個跨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培養起來更難,如果說待遇還不高,肯定大家的積極性差一些。

  第二個原因,師資建設方面的問題,因為氫能剛才講是一個新興的產業,這一塊企業工作經歷的老師是更難找的。因為企業本身最缺人才,我們院校如果想到企業里去邀請或者挖一個高層次的人才來是非常難的。

  另外,對于職業本科來講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技能型人才,它有個特點是我們的技能水平比較高,我們相應的指導老師的能力要求比較強,所以說這種要滿足教學需求的,專兼職的教師隊伍建設起來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第三,昨天下午開會講職業技能鑒定這部分工作,我們前期已經對接了準備做這個工作,下一步我們要加大力度,因為這個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對于職業類的不管是本科也好,大專也好,人才培養來講,職業技能是他的一條腿,這條腿如果說瘸了,路肯定是走不好的,我們培養的學生也是不符合崗位需求的。

  所以說職業技能鑒定的建設工作,以及我們的雙創收制度這個馬上需要開展起來,昨天下午我們已經進行了交流,下一步從協會這塊包括政府部門都會加大力度推進這個工作。最后就是在人才培養的時候,相應的一些硬件設備這塊的條件也不是特別的具備,我們的課程和教材建設工作,包括實驗室和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以及教學資源創新創業的平臺,以及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等等方面,也需要政府、行業、企業以及我們高校共同來推進提升。

  我們人才培養的時候,主要是通過通用能力、專精能力、創新能力和集成能力,這幾個能力具備以后,我們才能夠培養的學生從事燃料電池研制、電池材料制備、電池維護,以及新能源汽車工程這種崗位能力。

  實際上我們前面幾個能力最終的落腳點,最后是崗位能力,所以說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以強化學生的職業適應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至于說他要掌握什么知識,最后從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這個地方不去計較那么多。

  但是我們把握的一點,一定是增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以及就業競爭能力,只有我們的學生到了崗位上能夠從事他的工作,如果我們的學生培養出來以后企業搶著要,說明我們的人才培養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而這個人才培養模式,說實在的我剛才也介紹了,現在學校只是想根據我們前期的新能源汽車下一步來開設氫能相關的專業方向,我們目前也沒有。但是我下面介紹的這塊就是我們在汽車方向本科層次的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一些經驗做法,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啟發。

  我們培養的時候,主要采用的就是學校和企業雙主體,我們以前辦學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學校說怎么辦怎么辦,現在我們把企業的重要性給突出來了,另外一塊原來我們上課基本上都是教師,現在我們把工程師這部分的作用也凸出來了,等會兒我們具體還會再講。

  另外我們強調的是真實環境,學生去跟崗和實習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真實產線上面不管是裝配、調試、測試還是維修等等,以后你做的崗位就是一模一樣的,另外我們所講的這些案例都是從企業里面直接拿過來的。

  最后創新創業這塊不介紹了,這里面最突出的一個就是人才培養的三融合,第一個就是我們培養目標的融合,這是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設置教學內容和標準,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雙主體,企業和院企共同制定的。

  第二個就是教學內容的融合,我們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和案例,把企業真實的生產任務和技術研發的項目作為我們教學內容的載體,體現我們的雙真。

  第三個培養方式的融合,共同建立柔性的教學組織方式,共同設計一體化的校企實習項目,來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雙師也在這方面體現出來了。人才培養的時候,首先是根據崗位的基本情況來確定知識技能的需求,根據這個技能需求,我們來編制相應的人才能力標準、培養體系以及評價體系。

  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來建設專業課程體系,把這3個工作做好了,后面就是軟硬件建設,比如說聯合企業里面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編寫教材以及教學資源庫相應的進行建設,另外遴選一些優秀的企業,我們來共同建設校企合作的基地。

  引進企業里面的高級技術人員作為專業的人,這個柔性也是可以的,另外成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等。我們在人才培養的時候,在頂層設計方面的時候,注重的就是前瞻性和總體性的布局,另外學校培養的成長路徑一定是扎根于我們的產業鏈和需求鏈,最后是面向氫能相關產業的一些新職業和新崗位,采取科學得力的措施辦法,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我們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讓學校一定是貼近產業,重視應用,懂技術、素質能力強,還會管理。另外在課程上面是前沿+定制同時體現出來,打造一些課程群,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間開展的是經營式的實景實情和實地的教學,把企業的真實項目、產品設計等等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或者課程設計的一個題目。

  我們在師資方面,要打造一支由教授、首席技師+行業工匠技能大師和骨干師資組成的一個校企互融專兼結合的雙師群教師隊伍。我們在行業基地建設方面采取的是產學研企政聯五位一體方式共同建設人才基地、創新基地以及資源共享基地。

  所以說我們這里培養的人才特色,就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創建的是項目牽引,能力遞進,職素養成的這么一個模式。首先是構建多學科專業交叉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因為整個氫能源相關的產業行業都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實施的全過程跨學科的項目化教學。

  另外,在產學研的項目中是真題真做,主要是提升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是依托行業資源來構造產學融合的新高地,同時搭建協同育人的平臺。我們前面講的有效利用企業的資源來提升校企合作的質量,要想在人才培養取得明顯的成效,離不開一支優秀的師資隊伍,同時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另外要創新教學模式,把我們的條件打造地越來越好,校企之間進行深度的協同育人,才能使我們培養的學生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糾正一下我們新能源汽車的團隊,這個我們邀請的是周教授擔任首席教授,同時他也是中德AVL未來汽車新型動力及控制系統的首席教授,德國燃料電池系統專家和上海的浦江人才,另外我們的黃校長也是全國執教名師,上海市的三八紅旗手、育才獎,為人、為師、為學的先進典型。其他的幾個博士就不一一介紹了。

  最后給我們學校也宣傳一下,打個廣告,愿景是中國領先、國際知名的現代職業技術大學,現在我們是有21個本科專業,在校生大概在12000人,以職業本科為主,還有一部分的大專。我們的發展戰略著重是在國際視野、師資提升、產教融合、現代治理;辦學使命是培養做人、做事和做學的卓越產業人才。

  學校發展思路是注重創新創業和創值,但是這些都圍繞著一個中心,立德樹人。我的匯報完畢,請大家批評指正,也歡迎各位領導和嘉賓來上海中僑大學交流指導,謝謝大家。



稿件來源: 電池中國網
相關閱讀:
發布
驗證碼: